短路接地線是由導電性能良好的軟銅線(或銅纜)與專用線夾組成的裝置,通過將停電設備或線路與大地可靠連接,形成 “短路接地" 狀態,強制釋放電荷并阻斷潛在電流路徑。 2. 核心作用 防止突然來電:當線路或設備誤合閘時,短路接地線可通過低電阻路徑將電流導入大地,觸發保護裝置跳閘,切斷電源。 消除感應電壓:在高壓輸電線路附近作業時,消除因電磁感應產生的危險電壓。 釋放剩余電荷:中和設備檢修前殘留的靜電或電容電荷,避免觸電。 二、結構組成與材質要求 組成部分 功能 材質要求 導線端線夾 夾緊待接地的導線或設備端子,確保電氣連接可靠。 采用銅或鋁合金材質,表面鍍錫防氧化,夾口設計需適配不同截面的導線。 接地端線夾 固定在接地極(如接地樁、接地網)上,形成大地連接通路。 材質與導線端一致,夾口需具備抗腐蝕能力,適合戶外土壤或金屬接地體連接。 接地軟銅線 傳導短路電流,截面積根據電壓等級確定。 多股絞合軟銅纜,截面積≥25mm2(10kV 及以下),≥50mm2(35kV 及以上),確保載流量。 絕緣操作桿 用于人工掛接或拆除接地線,提供絕緣防護。 采用環氧樹脂玻璃纖維材質,耐壓等級需匹配系統電壓(如 10kV 桿耐壓≥40kV)。 護層 包裹軟銅線,防止磨損或氧化。 耐磨橡膠或聚氯乙烯(PVC),具備防潮、耐老化性能。 三、短路接地線分類與適用場景: 1. 按電壓等級分類 低壓接地線:適用于 0.4kV 及以下系統,線夾結構簡單,軟銅線截面積≥25mm2。 高壓接地線: 10kV:絕緣桿長度≥1m,軟銅線截面積≥25mm2; 35kV:絕緣桿長度≥1.5m,截面積≥50mm2; 110kV 及以上:絕緣桿長度≥2.5m,截面積≥70mm2,需配備雙接地端。 2. 按使用場景分類 戶內接地線:適用于變電站、開關柜等室內環境,線夾設計緊湊,絕緣桿較短。 戶外接地線:用于輸電線路、鐵塔等露天場景,線夾抗腐蝕能力強,軟銅線耐候性好。 攜帶型接地線:可折疊收納,便于電力檢修人員攜帶至現場作業。 四、使用規范與操作流程 1. 操作原則(“先接地,后掛短路;先拆短路,后拆接地") 使用前檢查: 確認接地線無斷股、線夾無裂紋、絕緣桿無破損,且在試驗有效期內(絕緣桿每年 1 次耐壓試驗,軟銅線每 5 年 1 次導通試驗)。 掛接流程: 穿戴絕緣手套、絕緣靴,使用絕緣桿先將接地端線夾固定在接地極上,再將導線端線夾掛接在停電設備或線路的三相導體上,確保接觸緊密。 拆除流程: 先拆除導線端線夾,再拆除接地端線夾,操作時身體不得觸碰接地線或線夾。 2. 安全注意事項 必須驗電后操作:掛接前需用同電壓等級的驗電器確認設備已停電,嚴禁在未驗電時掛接地線。 三相短路接地:高壓系統需將三相導線同時短路并接地,低壓系統可單相接地(但需確保零線已接地)。 禁止纏繞連接:線夾必須可靠夾緊導體,嚴禁用導線纏繞設備端子,避免接觸電阻過大導致發熱。 專人監護:操作時需有專人監護,尤其在高壓線路作業時,監護人需全程監督操作步驟。 五、相關國家標準與行業規范 GB 26829-2011《電力安全工器具預防性試驗規程》:規定了接地線的試驗項目、周期和標準。 DL/T 879-2012《帶電作業用接地線》:明確了高壓接地線的技術要求、檢驗方法和使用規范。 《國家電網公司電力安全工作規程》:對不同電壓等級作業中接地線的掛接位置、數量及安全距離作出具體規定(如 10kV 設備接地線與作業人員距離≥0.7m)。 錯誤 1:用單根接地線代替三相短路接地,可能因相間感應電壓導致觸電。 錯誤 2:接地極選擇不當(如用樹木、水管代替專用接地樁),導致接地電阻過大,無法有效泄流。 錯誤 3:在電纜線路上掛接地線前未放電,殘留電荷可能引發電擊。
|